动态信息首页 > 动态信息
武汉大学召开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编校质量建设座谈会发布时间:2017-07-04  点击数:

       71日上午,由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组织举办的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编校质量建设座谈会在信息管理学院会议室召开,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聘请的校外期刊审读专家、校内20多种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负责人、编辑人员共50多人出席会议。会议由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夏义堃主持。

夏义堃副院长首先致辞。她说,这次会议是我校首次组织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负责人和编辑人员进行编校工作集中学习。学术期刊承载着许多职能,是学术生产和知识传播的重要载体,也是建立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平台。今天71号,是中国共产党的生日。学术期刊要坚守马克思主义阵地,建立中国的学术自信,加强学术期刊质量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大家聚在一起,回顾和检视刊物的编校质量,查漏补阙,一定能为未来的发展道路铺奠坚实的基础。

随后,几位校外审读专家对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期刊作了点评。

审读专家认为,政治导向正确是武汉大学所有期刊的明显特点。问题意识、原创性、前沿性方面,大部分刊物做得不错。作者队伍高端,很多文章来自国家重点选题。像《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对海牙国际法问题的及时评论,就很前沿。《简帛》《长江学术》里面的一些作者,都是大名家。刊物内容普遍关注中国改革,具有现实针对性。

审读专家对刊物的学术水平、出版规范、版式设计等多方面提出了很多中肯的意见和建议。他们建议,要坚持专家审稿,确保文章的政治和学术质量;要为编辑购置出版专业书籍,鼓励编辑学习业务;编辑人员要多阅读像《求是》那样的权威刊物,阅读人民出版社的图书,从这些出版物编辑那里学习编校技能;同时要加强编辑部内部管理,将差错率控制在最低限度内。

几位审读专家还分享了他们自己的办刊理念。他们认为,现在评价机构定期发布排行榜,用各项指标给期刊打分,让办刊人心情紧张,精力都放到怎样提升指标上去了,学术本身反而被淡化。其实真正该淡化的是评价指标,让学术期刊回归学术。

对于如何从操作层面控制差错率,审读专家给出了方案。根据一些领军学术期刊的做法,在编校环节,除了内部人员自校和互校外,还有必要请第三方专业人士校读,通常是请图书出版编辑。图书编辑对文字敏感,是学术编辑的最佳补校人。

座谈会上,《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人文科学版)》主编汪信砚教授、《宏观质量研究》主编程虹教授、《社会保障研究》副主编向运华教授及部分期刊代表先后发言。他们认为,编校质量涵盖内容广,无差错是基本生命线,学术质量是编校质量的主要构成部分。学术质量的高低,与学术编辑自身素质关系最为密切。他们表示,期刊编校质量需要从源头上抓起,在严格用稿制度的同时,向领军期刊看齐,不断创新,不断发展,不断超越。

互动环节,校内期刊主编、编辑还就编校工作中的一些问题与审读专家进行了热烈讨论。针对当前频繁出现的一稿多投和重复发表现象,大家认为最为可行的防范手段还得靠技术。根据教育部明文规定,一稿多投是学术不端。编辑准备用稿前,除了向作者表明不接受一稿多投外,最好借鉴国外的方式,先与作者签订发表协议,再进入具体的编辑流程。对于改头换面的重复发表,可以利用二次查重来解决。由于网络文库收文时间滞后,文章刚投来时,查重软件还发现不了变本与母本的关系。走了一段编校流程后,只要母本在此期间入库,编辑部对付印前的文章再来一次查重,必能发现变本与母本的继承关系,从而最大限度地防范重复发表。

大家认为,这次座谈会是对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一次全面的学术体检,对于加强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期刊方阵的建设、进一步提高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办刊质量及其竞争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QQ图片20170704085425.png

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编校质量建设座谈会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