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信息首页 > 动态信息
大数据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创新与发展高层论坛在武汉召开发布时间:2015-10-17  点击数:

1017日上午,由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报编辑部、经济评论编辑部主办,图书情报知识编辑部、宏观质量研究编辑部协办的“大数据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创新与发展高层论坛”在武汉召开。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新闻报刊司报刊处处长卓宏勇、教育部社科司出版管理处处长田敬诚、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理事长蒋重跃、湖北省期刊协会会长黄国均、湖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新闻报刊处处长闫富东等出席开幕式并发表讲话。来自全国各地的著名高校学报主编、知名人文社会科学专家学者等百余人与会,围绕“大数据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创新与发展”这一主题进行了热烈研讨和交流。

开幕式由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沈壮海教授主持,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骆郁廷、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新闻报刊司报刊处处长卓宏勇、教育部社科司出版管理处处长田敬诚、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理事长蒋重跃等先后致辞。

随后,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报编辑部主任刘金波以秉承人文传统,打造哲社名刊为题,对《武汉大学学报》创刊85周年进行了回顾与展望。《经济评论》主编叶初升以学术期刊的使命与责任为题,总结了《经济评论》自1980创刊以来的发展历程,并与与会者分享了《经济评论》办刊质量提升与长足发展的经验感受。

1.jpg

 

 

在随后的大数据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创新与发展高层论坛中, 《新华文摘》总编辑喻阳围绕大数据时代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阐述了大数据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关系。他指出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紧密相关,由于人文科学更注重人性、价值,社会科学更注重揭示社会规律,大数据对社会科学的影响更大,主要体现在影响学术研究的思维方式、研究对象、研究过程和方法、研究结果上。大数据对人文科学的挑战则主要在研究主体、信息处理、研究背景等方面。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常务副主编柯锦华以互联网时代学术期刊生存方式的思考为题,介绍了在当前学术生产、知识传播、阅读方式、获取知识方式改变的背景下,互联网对学术期刊带来的挑战。她指出,传统期刊要有自己的办刊理念,有独特的价值追求、学术品位,改变传播途径,顺应时代潮流,在转型中获得进一步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总编辑高自龙以面向服务的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为题,结合人大书报资料中心的工作,对期刊数字化转型进行了经验介绍。他以“壹学者为例,探讨了期刊网站、选题策划、发展方向、平台建设等方面的经验。

《清华大学学报》常务副主编仲伟民以体制与技术双重压力下的高校学术期刊为题,阐述了当前高校学术期刊共同面临的来自校内外的体制压力、技术困境和出路。他指出,在大数据的挑战下,综合性学术期刊要避免千刊一面,改革应从“小综合”、集约化入手。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丁四新从哲学视角提出了大数据对人文学者的影响。他指出,人文学科的“人文性”是无法消解的,其以“理解、解释、反思”为基础。在数字化的互联网形态下的人文科学研究需要利用数字化资源。作者需要灵活使用新型阅读、写作工具;期刊界需要在发扬人文科学人文性的同时理解大数据,与时俱进地走集团化道路。

中山大学副校长马骏教授以我与武汉大学学报为题,讲述了他与武汉大学学报的故事。他以自己在《武汉大学学报》上刊发了平生第一篇论文为例,阐述了学术期刊在培养青年学者上的重要作用。他指出,在大数据时代,纸质期刊的数字化很有必要,大数据是一个新的研究方法,学术期刊通过这种方式刊文,追踪热点问题。

在下午举行的大数据时代高校学报的学术质量与影响力分论坛、大数据时代武汉大学学报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分论坛和增长与发展博士分论坛中,来自全国各高校的主编、知名专家学者围绕论坛主题进行了学术交流。